入职华创,过去两个月对这些年在华为和证券行业队科技行业充分理解、研究进行总结,七年芯片学习、设计训练及在华为工作养成的习惯,从业以来努力探寻思考科技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后续系列报告将详细探讨,本篇报告将主要探讨电子白马的千亿市值成长机会!
科技红利重在科技创新带来的企业扩张,对于有效研发投入及有效研发产值的研究,能有效前瞻性判断企业成长方向、速度、空间,过去在我的很多成长股发掘、判断过程中都可以用的到,12年挖掘长信科技、13年到15年市场最底部独家推荐欣旺达,在市场争议时候最早看到公司的营收超预期,13年底部挖掘信维通信,从研发、业务扩张等路径在逐步兑现当时的判断,当时这两只公司挖掘是第一次采用科技红利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只是当时我们采取低层次的研发红利进行分析,还没有完全形成完整的科技红利思想。而今天在回顾过去持续挖掘逻辑和成长路径,科技红利研究方法的感悟更加清晰及明显!在接下来新股发行加快,科技板块将迎来更多的优质公司,探讨消费电子产业的内在规律,从科技红利、压强原则转换率等探讨企业扩张、成长的内在规律可能对于我们产业研究来看更有价值。
15年市场最底部推荐全志科技时,分歧还挺大,到今年持续兑现当时深度报告逻辑,15年九月份,处于对科技股的整体思考,发布《站在科技红利时代拐点、寻找方向型资产》,最早提出科技方向型资产后,组合公司后期持续创下新高,对科技红利时代进行了初步阐述,在路演过程中和大家对于科技红利交流多次,亦未能完整体现,而站在大家对全球产业链苹果会不会回流,产业链会不会向新兴国家转移讨论,而国内电子公司白马技术护城河延伸加速,智能制造能力提升、产品交叉综合能力提升的产业背景下,有效研发投入逐步加强,全球竞争力、行业集中度将加强,一批白马公司的压强系数也进入了临界点,进一步切入科技红利是竞争力、市值提升的关键!千亿市值公司预期在未来两到三年会成长一批白马龙头公司,后续做详细讨论。
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阶段,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科技红利!通信行业在04年寒冬之后,苦练内功,进入了科技红利时代,电子行业“大而不强”,从有效研发投入、有效研发产出、压强系数关键指标来看,进入由“工程师红利”往科技红利的临界点,电子白马的科技创新、业务突破有望引领产业整体进入科技红利,电子行业就将迎来通信行业的几倍增长的美好时代!
龙头对比,电子白马成长空间还很大,以通信行业、家电行业做对比,电子前20的公司在营收、市值占比集中度还远远低于,营收占比通信、家电达到了90%左右,电子只有55%,而市值占比差距更大,家电、通信分别为63%、57%,电子只有23%,而无论研发投入、客户结构,强者恒强趋势明显,结合科技红利关键因素进入临界点以及电子白马在核心业务延伸、智能制造、产品跨界的综合能力提升,全球供应链竞争能力将大幅提升,电子白马千亿时代正很快走来!
从科技红利关键指标的判断以及近期市场回调,一线白马重点关注,蓝思科技、欧菲光、信维通信、长盈精密、立讯精密、欣旺达、歌尔股份、环旭电子!
目录
1、中国科技行业站在科技红利时代拐点!
1.1 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阶段,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科技红利!
1.2 科技红利:科技创新型国家必经之路,拐点到来
2、中国电子目前正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化的关键时期
2.1 中国电子企业“大而不强”的本质
2.2 他山之石:通信行业如何跨越“工程师红利陷阱”,实现“科技红利”
2.3 “科技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陷阱”的本质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
3、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分析
3.1 平板显示行业整体分析
3.2 零部件行业整体分析
4、中国电子行业未来3-5年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4.1 中国电子企业间的“混战”,更有利于提升全球产业链竞争地位
4.2 中国电子行业未来3-5年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4.3 “压强原则”是实现“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的关键手段
4.4 相关上市公司分析
正文
1、中国科技行业站在科技红利时代拐点!
1.1 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阶段,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科技红利!
第一阶段:人口红利。主要是在1995-2002年左右,依靠劳动力的优势,开展来料加工,以电子基础元器件为主,成本优势是最重要考量指标,跟紧国产化大方向,比如元器件片式化、小型化,最早的一批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如风华高科等早期人口红利是其最重要竞争优势之一;
第二阶段:资本红利叠加工程师红利。中国电子以家电元器件起步,逐步切入PC、智能手机等市场,在这过程中,全球资本扩张下的产业链重构,全球资源再分配对中国电子企业切入全球竞争起了关键作用,资本市场的高估值、包括人才、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对中国电子企业的崛起起了关键作用,在全球化产业链重构中,中国崛起了一批白马龙头,而在此期间,又叠加国内的工程师红利最好的十年,对电子行业崛起,核心竞争力提升起了很大作用,产能扩充、进入新客户,切入苹果等全球巨头核心产业链等是崛起的关键因素,国内上市公司如歌尔声学、立讯精密、欧菲光、信维通信、欣旺达等。
第三阶段,科技红利时代,持续的有效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带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拿到产业链的创新溢价!没有科技研发投入,就不能分享科技红利。最典型的公司即是华为持续研发投入,高效转换,引领全球通信行业。科技红利不等同于工程师红利,对于科技创新带来公司有效产值的提升是关键,也是公司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突破工程师陷阱的关键!研发投入、转换效率及压强系数是突破科技红利的关键因素,前瞻性指标,后续我们将详细讨论!
1.2 科技红利:科技创新型国家必经之路,拐点到来
科技研发红利不仅仅是靠人力成本的工程师红利,核心在于人才,取决于两个基础条件及显性指标:教育投入和留学人员归国率,从海外创新型国家来看,4%的教育占GDP比重是临界点,培养国内优质人才的关键;而留学人员的回归比是海外优质人才输入的关键因素,国际黄金比例为2:1,即归国率2/3,国内随着经济及产业的发展,留学人员回归率大幅提升,从14年来看,将超过50%,这点我们从中关村及张江高科创业海归人数占比持续提升能清楚看到明显上升趋势!
1999年,高科大扩招,2004年研究生扩招,培养高素质新一代;2002年,理工科学生合计6.8万人,2014年理工生学生31万元。而2014年研究生毕业总数是55万,超过一半以上是理工科学生。高素质的理工科研究生将是中国科技创新的践行者。
海外高端人才回归,中国成为除美国之外科技论文作者净流入人数最多的国家。在1999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的科技论文作者流出率大于流入率,但从2004年开始,这一趋势扭转过来,在2009年至2013年期间流入率高达90%。
国家产业政策对科技创新扶持,其本质就是R&D/GDP,中国R&D,占比GDP,2000年1%,2013年突破2%,而美日德等发达国际,这一比重都超过2%以上。中国十三五规划目标,2020年,R&D/GDP比重达到2.5%,而参考美国、日本、韩国的新兴产业政策崛起,国家的R&D/GDP比重2.5%是个很有意思的临界点,美国1995年达到2.51%,克林顿政府的新兴产业革命带动互联网革命,出现了谷歌、亚马逊等一批互联网龙头,而往前看,日本1987年达到2.53%,日本80年代全球称霸的电子产品行业,如索尼等,也是日本的电子行业崛起,也促使美国的互联网革命,继续保持科技创新的领军者。德国,1981年达到2.52%,德国汽车行业崛起,迄今依然是全球龙头。
下面我们将就科技红利在具体行业的体现做详细分析!
2、中国电子目前正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化的关键时期
2.1 中国电子企业“大而不强”的本质
中国电子零部件制造经历20年的高速发展,依托家电、PC、智能手机等庞大的存量市场,充分分享了“工程师红利”。
第一个阶段:1995-2002年左右,依靠劳动力的优势,开展来料加工,中国电子行业达到百亿市场规模。
第二个阶段:2003-2008年,随着加入世贸,在全球化驱使下,中国制造充分发挥自身竞争力,行业规模突破万亿规模,这一阶段行业驱动力主要来自家电和PC。
第三个阶段:2009-至今,中国电子制造行业产值实现翻番,在这一阶段,出现许多优秀的电子行业上市公司,而最主要的行业驱动力是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
中国电子零部件制造的20年时间,中国企业投入的电子研发投入,增长了将近9.9倍,行业规模扩张了93.8倍,似乎充分显示了中国“工程师红利”的力量。
但是,如果我们从有效研发投入产出进行分析:1995年至今,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3.35倍,而有效研发产出增长了3.69倍。
这两组数据综合分析,似乎反映了中国电子制造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地位,“大而不强”。
为什么呢?分析如下:
1995-2004年,有效研发投入增加2.38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加4.61倍,这是行业核心竞争力体现,比如,家电和电脑零部件。这可以定义为“工程师红利”。
2004-至今,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28%,有效研发投入产出缺下滑了16%。这十年,还能够简单认为“工程师红利”吗?
这十年间,具体细分:
2004-2010年,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9%,有效研发投入产值确下滑了-22%。
2010-2014年,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17.9%,而有效研发投入产出增加了8.2%,这是苹果为代表智能终端带来的结构性机会。
回顾一下资本市场,2010年,我们似乎不再关注家电和PC零部件企业,热情全在“苹果链”。这就是过去十年电子的结构化。
2.2 他山之石:通信行业如何跨越“工程师红利陷阱”,实现“科技红利”
我们曾经分析过中国通信、电子等相关科技行业,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这一个背离时期,我们定于为“工程师红利陷阱”。
熟悉我们的朋友都知道,我们曾经分析通信行业:
2004-2008年,通信行业经历了“行业冬天”,虽然有效研发投入依旧保持增长14%,但是却不具备有效性,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呈现背离,出现下滑超过50%。2008年后,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最终充分展现“科技红利”的力量,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2008-2014年,通信行业有效研发投入增加1.31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出增加了1.42倍。
中国通信行业一举突破“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陷阱”切入到“科技红利”最关键的要素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换系数”。
2.3 “科技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陷阱”的本质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
2004-2010年,中国电子制造处于明显“工程师红利陷阱”,但通过持续有效研发投入,抓住苹果为代表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快速提升,2010-2014年,试图努力走出“工程师红利陷阱”,但是如果中国电子企业依旧维持过去研发模式和经营模式,并没有真正改变电子行业的本质,有可能会陷入“工程师红利的陷阱循环”,中国电子企业必须依靠科技红利方可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
科技红利和工程师红利的本质区别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换系数”。
中国电子制造目前正处于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型的临界点,进一步海阔天空。
电子行业要突破转型零界点,有许多手段方式,最快的就是产业链并,这里我们需要清醒一点,并购是最快,但不能完全说是最有效的唯一手段,无论何种手段,最关键在于聚焦有效研发投入的“压强原则”,后面我们会进一步论述。
3、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分析
3.1 平板显示行业整体分析
我们选取电子行业上市公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平板显示行业和零部件行业进行分析,通过对上市的整体公司的成长情况进一步分析,进一步的阐述“工程师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陷阱”。
平板显示行业,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工程师红利”最美妙的时刻,在中国加入世贸之后,2004-2008年,随着家电行业和PC行业的中国制造化提升,呈现收入和净利润双升的明显趋势,并在2006-2007年达到顶峰。同时毛利率和ROE达到最好的历史水平。
但是在2010-2015年期间,收入增速维持在40-20%区间,但是净利润呈现大幅度波动性。2010-2011,直接驱动力苹果手机,典型代表莱宝高科。2013年,驱动力是国产智能机,典型代表欧菲光、长信科技。
参考ROE和毛利率,更加清楚看到,2006-2010年,ROE仍维持两位数 15-20%,但是2015年,整个行业ROE相比较2010年大幅度下滑了2.6倍。
通过平板显示行业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行业呈现一种投资驱动扩张的特征,这种特征掩盖了行业的真正本质“工程师红利陷阱”,比如,2010-2011年的大牛股莱宝高科,之后陷入长达数年的产能调整。比如,2011-2012年苦练内功的欧菲光,换取了2013-2014年的光彩夺目。
平板显示行业这种进一步海阔天空,退一步万丈悬崖,使得资本市场聚焦于,企业必须选对技术路线,大客户战略等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这个本质就是科技红利。
2010-2016年季度看,显示行业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研发投入,才可以走出“工程师红利陷阱”。
3.2 零部件行业整体分析
零部件件行业,起步于中国加入世贸,2004-2008年,随着中国家电制造的兴起,在2004-2005年达到巅峰,ROE从原来的个位数5-6%提升到25-26%。这一时期是典型的“工程师红利”。
2010-2015年期间,随着智能终端渗透率的提升,虽然收入仍保持20-25%的增长幅度,但是净利润呈现明显下滑,从2011年21%下滑到2015年的9%。毛利率从28%下滑到21%,下滑幅度达到33%,而ROE更是从22%下滑到7.8%,下滑幅度超过180%。和显示行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零部件行业整体仍能够勉强维持“工程师红利”,其背后的深层次是电子零部件制造全球转向中国大陆的大背景趋势,中国零部件企业仍能够通过资本驱动去勉强分享“工程师红利”。
零部件行业季度看:行业整体成长仍能够维持,但是ROE趋势不断下滑。
我们回顾2010-2015年的苹果产业链,歌尔股份、德赛电池,通过08-09年介入苹果产业链,完成早期的研发投入,最终在2010-2012年充分分享了苹果所带来的“工程师红利”,但是,13-15年,整体看苹果终端产品更加丰富,类型更多,整体新产品迭代更快,却无法再次迎来最巅峰时刻的辉煌。
2012年,我们重点研究了欣旺达,不仅仅只是研究供应链,更深层次的从“科技红利”的角度去分析锂电池行业特征、技术趋势、工艺变革等,才有了全市场独家首推,在13-15年上半年,苹果链唯一一家表现最好的上市公司,并且从黑马蜕变为白马。
以上相关公司我们后面会进行重点分析。
4、中国电子行业年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4.1 中国电子企业间的“混战”,更有利于提升全球产业链竞争地位
中国电子制造目前核心技术和产品趋势变化:
1)“核心技术护城河的延伸”:原有单一核心技术向多种复合技术趋势的转变,比如光学、声学、通信技术、金属加工技术等等相互复合。
2)新零组件制造技术的智能化:高度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柔性化。
3)“产品跨界”:相关企业在提升自身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向相关产品领域进行渗透和延伸。
全球产业链的两个猜想:
1)产业链是否会回流美国;
2)产业链向其他新兴市场转移的可能;
我们认为A股电子近年可能会出现一批千亿市值的公司,不仅仅只是说明年苹果新产品带来的创新的机会,最关键的是:
1)过去三年,中国电子企业都处于科技红利“苦炼内功”的阶段,前文谈到的“有效研发转换系数”,似乎比较清晰的反应了行业有突破趋势的迹象。从上市公司角度看,许多白马公司都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进行横向、纵向的扩张,所有目的都是为了在“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陷阱”转型到“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占先手,落子布局。
2)目前中国电子制造出现三个明显特征:核心技术衍生、制造智能化;产品跨界;许多A股白马公司出现了产品线、核心技术互相混战的局面。但我们认为,看待目前格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中国电子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放到全球产业链竞争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三个明显的特征是有利于提升中国电子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2 中国电子行业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依据我们过去对于通信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进分析,当有效研发转换系数突破1以后,行业总产值在3-5年内会出现井喷。
2008年以来,中国电子行业有效研发投入转换系数虽然在0.5-0.8之间,但是趋势总体向好,如果能够形成有效突破,未来行业总产值将会出现井喷的可能。
而2015年,A股电子板块全部上市公司总收入规模在4530亿元,占比全行业总产值比例不到15%。
2015年,A股电子板块收入规模前30上市公司占比所有电子上市公司数量的比例19%左右,不到20%的前30家上市公司营收收入占比全部上市公司总收入比例超过60%,明显的二八规律。
A股收入规模前30上市公司占比全行业产值比例仅为9.02%。
目前,A股上市公司营收收入和市值比较,并没有充分反映新形式下科技红利的“压强原则”重心,收入规模前20家上市公司占比所有电子上市公司收入比重50.72%,而市值占比21.54%;收入规模前30家上市公司占比所有电子上市公司收入比重60.84%,而市值占比是33.25%。
我们认为,未来3-5年,随着中国电子企业科技红利“压强原则”,随着有效研发投入转换系数有效突破,A股上市公司有望出现收入规模突破300-500亿元的,市值规模突破1000亿。
而我们横向比较进入科技红利的通信行业以及成熟的家电行业,行业集中度及市值占比都比电子行业要大很多,而从我们产业分析以及有效研发投入情况,电子前20家公司大于后续,从科技创新以及优质客户,电子白马将强者恒强,切入科技红利提升全球竞争力,市值占比将有望大幅提升!
4.3 “压强原则”是实现“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的关键手段
中国电子零组件制造,无论是平板显示行业,还是零部件行业,正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化的关键时期。电子行业从2000年以来,伴随着家电、PC、智能终端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目前而言,虽然穿戴式、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是这些行业相比较家电、PC、智能终端,很难形成有效的整体突破,换言之,短时期内,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媲美智能手机相近体量的行业,去满足于电子行业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
哪些行业有可能是电子行业形成“科技红利”的新的蓝海,我们后面找机会和大家进行分享。这里,我们重点分析电子行业典型的白马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企业要实现“科技红利”,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本质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而“压强原则”确是科技企业实现“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的关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