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阶段,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科技红利!通信行业在04年寒冬之后,苦练内功,进入了科技红利时代,电子行业“大而不强”,从有效研发投入、有效研发产出、压强系数关键指标来看,进入由“工程师红利”往科技红利的临界点,电子白马的科技创新、业务突破有望引领产业整体进入科技红利,电子行业就将迎来通信行业的几倍增长的美好时代!
龙头对比,电子白马成长空间还很大,以通信行业、家电行业做对比,电子前20的公司在营收、市值占比集中度还远远低于,营收占比通信、家电达到了90%左右,电子只有55%,而市值占比差距更大,家电、通信分别为63%、57%,电子只有23%,而无论研发投入、客户结构,强者恒强趋势明显,结合科技红利关键因素进入临界点以及电子白马在核心业务延伸、智能制造、产品跨界的综合能力提升,全球供应链竞争能力将大幅提升,电子白马千亿时代正很快走来!
从科技红利关键指标的判断以及近期市场回调,一线白马重点关注,蓝思科技、欧菲光、信维通信、长盈精密、立讯精密、欣旺达、歌尔股份、环旭电子!
目录
1、中国科技行业站在科技红利时代拐点!
1.1 中国科技行业三大阶段,人口红利、资本红利、科技红利!
1.2 科技红利:科技创新型国家必经之路,拐点到来
2、中国电子目前正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向“科技红利”转化的关键时期
2.1 中国电子企业“大而不强”的本质
2.2 他山之石:通信行业如何跨越“工程师红利陷阱”,实现“科技红利”
2.3 “科技红利”和“工程师红利陷阱”的本质在于“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
3、电子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分析
3.1 平板显示行业整体分析
3.2 零部件行业整体分析
4、中国电子行业未来3-5年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4.1 中国电子企业间的“混战”,更有利于提升全球产业链竞争地位
4.2 中国电子行业未来3-5年有望出现千亿市值公司
4.3 “压强原则”是实现“有效研发投入转化系数”的关键手段
4.4 相关上市公司分析
4.4 相关上市公司分析
2000年以来,A股电子涌现许多大牛股,在转型“科技红利”的时期,叠加面临行业和全球产业链趋势以及变化,我们认为具备以下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具备胜出的可能:
1)核心技术具有衍生能力;
2)制造能力具备智能化;
3)产品具有跨界能力;
4.4.1蓝思科技
上市之前,作为行业龙头公司,公司经历了上一轮“工程师红利”,上市之后经历了“工程师红利陷阱”,目前公司正处于“科技红利”的“压强原则”导入期。
1)2011-2013年公司处于“工程师红利”时期,同期,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09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48.5%。同时期,收入增长了1.21倍,净利润增长了97.7%。这一时期,压强系数始终保持高位。
2)2013-2014年,公司整体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中,这一时期,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54.5%,而有效研发投入产值下滑了-19.5%。收入看,增长了29.8%,净利润下滑了41.1%。2014年压强系数出现历史以来的腰斩,下降了一半左右。
3)2014-2015年,乃至2016年,公司处于科技红利的“压强原则”导入时期,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12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仅仅增长9.87%。但是压强原则呈现小幅度上行趋势。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2017年有望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实现“科技红利”
2015/2016年以来,公司重点布局蓝宝石、精密陶瓷、3D曲面玻璃、生产自动化领域等。目前具备了成熟的蓝宝石长晶设备制造、蓝宝石生产、后段加工的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精密陶瓷设计、胚料制造、成品加工制造能力,以及3D曲面玻璃的批量生产能力,并逐步开始自动化设备在各工艺环节的导入。
2016年以来,公司的3D曲面玻璃生产工艺得到不断改进,部分关键工艺取得重要突破,对降低3D曲面玻璃的生产成本、提升良率具有重要意义。公司新获得专利授权53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新申请专利244件,其中发明专利50件。
2016年1季度,公司压强系数经历最低谷,从二季度开始逐步提升,三季度压强系数呈现明显拐头向上趋势,我们预判公司2017年科技红利的“压强原则”后半程,并有望2017-2018年进入“科技红利”分享期。
未来看点方向:
公司是全球玻璃盖板首屈一指,凭借连续多年在研发、设备投入的优势,行业领先优势明显,良率、工艺领先行业,受益苹果外观双面玻璃升级,再次迎来爆发性机会,扩大行业领先优势。主要客户包括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龙头公司,16年上半年两大客户的合计收入占比64%,其中苹果占比34%。15-16年间采用双玻璃方案的机型明显增多,仅16年发布的就有10几款,其中采用3D玻璃作为后盖板的达到5款,三星因为在oled的明显优势,推动3D玻璃的推广应用,预计随着苹果在3D玻璃的推广,将成为高端手机的主流配置,目前瓶颈除了3D玻璃自身的产能、良率等,oled产能瓶颈也是制约的重要因素,而随着2018年oled产能陆续投放,3D玻璃有望迎来大爆发,蓝思科技在3D玻璃研发、设备大幅领先行业,将充分受益;我们预计随着无线充电的普及,以及OLED屏幕的应用,双面玻璃设计有望成为主流方案,而3D玻璃亦有望突破量产瓶颈之后逐步放量。作为寡头垄断型产品,龙头公司将配合客户解决难题,压强原则使得公司未来有望显著受益17年的玻璃大年;预计从单面到双面,2D->2.5D->3D空间翻番,此外公司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生产一代,在陶瓷、蓝宝石等领域也已完成产业布局。
玻璃行业的变革期,特别是3D玻璃,设备是核心、良率的提升是关键,研发的持续投入是驱动力!从 2011 年至 2016 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持续增加,由 2.44%一路增至 12.02%,而有效研发投入持续提升,有效研发产值大幅增加,特别是15年开始公司研发集中突破,在16年下半年开始加快转换,预期17年转换速度将大幅提升。公司已经掌握了“3D 玻璃热弯成型技术”和“3D 玻璃热熔成型技术”以及生产基础,已具备量产 3D 曲面玻璃的能力,幵实现向小米、三星等客户供货。而a客户的3d玻璃调试测试中!从专利来看,已经完成了前瞻性布局,上市之前就参股了香港 3D 科技有限公司以及湖南三维玻璃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涉及 3D 玻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获得的94项专利中,涉及10多项自主研发的3D玻璃技术;14年自主研发完成2.5D/3D玻璃热弯成型技术和热熔成型技术,15年通过新的丝印技术大幅降低了3D产品的后期处理成本。公司已积累了3D玻璃相关的热弯、抛光、成型、镀膜等工艺技术,工艺难度远高于2.5D玻璃;有望在玻璃大年继续保持寡头竞争格局。
玻璃行业的研发实力重要体现在自动化能力提升,这也是蓝思科技的关键能力,董事长一直重视设备的投入,蓝思核心设备及工艺能力是公司长期以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期待突破工程师红利陷阱。公司在业内一直以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成名,包括董事长在内对自动化精通,高度重视公司拥有完整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自动化能力将使得公司在未来行业爆发之时,突破工程师红利的天花板,实现科技红利。并且在7月份公告出资6000万元合资设立蓝思智能机器人公司,积极尝试布局机器人产业,以实现机器人开发、零配件组装、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技术咨询、智能化技术研发等。实际上,公司在业内一直以定制化的智能制造成名,公司拥有完整的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自动化能力将使得公司在未来行业爆发之时,突破工程师红利的天花板,实现科技红利。
压强系数进入拐点,公司业务结构扩张趋势打开,而良率等将持续提升!从财务报表上来看,受折旧、自动化改造影响和苹果销量下滑等影响,公司2016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下滑显著,2016年上半年完成定增,2016年q3毛利率、净利润等水平大幅提升,而研发、转换率水平将进入拐点将持续上升,反映到公司最明显的就是良率提升,压强系数预期四季度将突破拐点,进入营收、净利提升的最美妙阶段,在苹果十周年,预期苹果销量大幅提升,新技术切入,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将大幅提升,企业迎来高速扩张趋势!
4.4.2欧菲光
公司触摸屏弯道超车,称为电子的一线白马,目前形成消费电子领域的光学&光电事业群+汽车电子领域智能汽车事业群,从15年开始新产品拓展加速。从科技红利角度看,公司上市以来2010-2014年一直高度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但最近14-15年“压强原则”并不明显,压强系数处于低位,使得公司同期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
1)2010-2015年,工程师红利阶段,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6.47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加了6.06倍。
第一阶段,2010-2012年,“工程师红利”的“压强原则”,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1.12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加了0.72倍。明显的压强点是2010-2011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30%,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20%。从收入和净利润同比看,收入同比增长了101.43%,净利润同比下滑60.24%。此时刻,有效研发投入的压强系数呈现线性上行趋势,2012年迎来营收同比增加215%,净利润同比增加1450%。
2)2012-2014年,充分分享“工程师红利”,有效研发投入增加1.31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加了2.14倍。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看,收入增长3.95倍,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12倍。这一阶段,压强系数出现震荡下行趋势。
3)2014-2015年,处于工程师红利末期。有效研发投入增加了52.3%,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加了30.5%,但是压强系数保持低位震荡。从收入和净利润趋势看,收入同比下滑-5.05%,净利润同比下滑-29.8%。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有效提高压强系数
2014-2015年,公司压强系数进一步下滑到公司上市以来底部区域。15-16年以来,公司积极推进光学光电子显示和智能汽车两大板块,目前智能汽车仍处于培育阶段。
公司的光学光电事业部分为三大板块:触控显示、光学和传感器。
触控产品线:垂直一体化,全方面布局液晶到OLED。从触控sensor延伸到盖板玻璃、全贴合、LCM模组,涵盖产业链上除了显示面板外的所有环节;在OLED领域,公司积极布局3D贴合、薄膜式触控方案、3D玻璃等。
光学产品线:重点发展双摄像头,双摄模组占据国内主导地位。单模组:当前公司8M以上中高端产品占比约75%;双摄模组:预计2016年下半年开始批量出货;2016年底形成有效产能3KK/月以上。
传感器产品线:指纹识别进入收获期,积极布局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目前以电容式方案为主,产能超20KK/月,位居全国第一;下一阶段将重点研究underglass超声波、全屏指纹识别。
虹膜识别和人脸识别:公司依托摄像头模组的硬件优势,结合3D成像算法开发出了基于双摄像头的人脸识别软件、硬件综合解决方案和基于红外摄像头的虹膜识别软件、硬件综合解决方案。
截止到2016年,公司在全球共申请2313项专利(包括国内专利1824项、海外专利489项),已获得授权1382项专利(包括已授权的1037项国内专利、已授权的345项海外专利),其中已授权的发明专利516项(国内发明186项,海外发明330项),已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866项(国内新型851项,海外新型15项)。
2016年三季度,压强系数依旧呈现低位震荡,公司需要进一步持续的有效提高“压强系数”,确保在新产品领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未来看点总结:
欧菲光主要有两个事业群:消费电子领域的光学&光电事业群+汽车电子领域智能汽车事业群
公司光学光电事业群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触控显示:公司优势有触控显示全产业链技术储备、薄膜触控的核心技术,未来OLED趋势下仍保持较强优势;
(2)光学:公司的技术积累+索尼华南厂整合,未来摄像头新客户、双摄产品有望带来巨大业绩弹性;
(3)传感器:公司指纹识别、虹膜等技术储备,未来受益于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技术升级(Underglass、全屏指纹方案等)
公司汽车电子事业群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1)HMI(Human Machine Interface),人车交互系统,主要产品是中控台和数字仪表;
(2)ADAS传感器和系统,在布局产品包括车载Camera、毫米波雷达、倒车影像、360°环视等;
(3)车身电子:以收购的华东汽电为基础,产品有雨光亮传感器、总线系统、能源管理等。
触摸屏纵向开拓,oled的渗透率提升,有望打开film的新的成长空间。公司从2010年开始进入触摸屏产业,2013年即成为全球龙头,特别是在外挂式薄膜触控领域取得绝对的领先地位;目前产能约20KK/月。公司把握行业趋势,核心技术延伸,全球最先进产业技术比如TDDI带指纹识别的触摸屏、体感、压力触控等都将保持领先,随着OLED成为新的产业趋势,而可选的触控解决方案为oncell和film,而从未来模组整合趋势来看,film有望成为成为主流方向,a客户大概率选择film作为oled方案的触控解决方案,欧菲光在film的绝对优势有望打开新的成长空间。新客户,积极寻求所有最大下游空间的覆盖,争取切入新客户。新技术扩展,积极布局OLED。
从触摸屏到指纹识别,制造智能化能力体现。苹果引领指纹识别后,高端手机阵营成为公司是指纹识别领域国内布局最快的企业,从15年5月份开始出货,15年2000万颗,预计今年截至到3季度共出货约1.3亿颗;从出货开始即牢牢掌握行业龙头地位,最高市占率达到8成,供应链整合,与瑞典 FPC、美国新思(Synaptics)、国内汇顶等芯片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作为最大的模组供应商,国内华为、小米等主力供应商。核心技术纵向上,公司在强化现有电容式的主流方案的同时,积极开发下一代under glass超声波方案、全屏指纹识别方案。
双摄像头模组预计将是明年最大的进攻点,iphone7Plus进一步推进双摄像头成为高端手机标配。摄像头作为图像输入端口一直以来都是智能手机最重视的领域之一,而摄像头技术的提升结合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的配合对手机在AR/VR、人工智能等方向创新也将起到重要作用!摄像头的技术创新将是未来三年的智能手机差异化微创新主要方向之一,像素增强、全景深拍摄、弱光拍摄和TOF技术的引入等都将是持续创新方向!公司从2012年开始布局摄像头模组,2015年出货达到全球第一,双摄像头单价提升以及在高端手机的普及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营收以及盈利能力。目前公司的双摄像头切入国内主要客户供应链,目前主要竞争对手为舜宇光学,而公司软件+硬件的全面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以及触屏、指纹识别、摄像头形成的优质客户能力将有利于公司双摄业务的持续导入,形成17、18年的增长亮点。收购索尼华南工厂,切入大客户产业链,通过收购获得供应大客户前置摄像头的机会;未来如果能够继续通过收购具备双摄能力的索尼熊本工厂,那么将更加有利于快速提升压强系数。
积极投入汽车电子的研发,储备新的增长方向,汽车电子是我们持续看好的未来五年科技大方向,基于智能汽车带来的汽车电子增量成为消费类电子龙头的必争之地。2015年开始布局汽车电子与智能汽车领域,包括ADAS系统、人机交互、汽车电子和车联网;现有产品包括后视摄像头、高清环视系统、ADAS智能环视系统;压强原则使得公司进展依旧迅速,预计目前已拿到国内车厂的订单。公司研发立足高端,团队来自于传统优势企业,同时在上海、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利用车身电子等产品的取得核心整车厂的TR1资质,未来将持续导入ADAS传感器等新产品。
4.4.4信维通信
中国电子民营企业蛇吞象的典型代表:通过收购一举提升压强系数。这是我们2012-2013年针对公司收购莱尔德第一次采用科技红利分析方法的典型案例,只是当时我们采取低层次的研发红利进行分析,还没有完全形成完整的科技红利思想。
1)2008-2010年,上市之前,起步于中国“华强北山寨”功能机市场,充分分享“工程师红利”,期间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12.29%,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51.26%,这一时期,收入增长了144.57%,净利润增长了161.98%,压强系数持续高位上行。充分体现这一时期中国电子制作企业的特征,只要有投入,能够制造产品,就能够获取收益。
2)2011-2013年,2011年公司首次上市,此时“中华酷联”为代表智能终端崛起,公司压强系数持续上行。2012年公司收购体量巨大的北京莱尔德,超高位的“压强系数”也使得公司经历两年的阵痛。期间,有效研发投入最高增长了114.75%,有效研发投入产值下滑-14.85%。从收入增速看,增长了116.15%,净利润出现首次巨大亏损,超过6000万元。公司通过收购,一举提高“压强系数”,这一时期,是公司工程师红利的“压强原则”导入时期。因为2012-2013年收购体量巨大,并且造成亏损,此时12-13年的亏损,构成一个压强点的奇异值。
3)2013-2015年,通过消化莱尔德,公司获取客户、技术专利等,在2014年就实现净利润扭亏为盈,业绩突破6300万元。这一时期,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减少-54.38%,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30.66%,充分分享了“工程师红利”。从收入业绩看,收入增长了269.01%,净利润增长了437.39%。
如果我们从2011年上市第一个完整财报年开始计算,2011-2015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减少了50.4%,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11.26%,2011-2015年,收入规模增长了6.97倍,净利润规模增长1.93倍。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2017年寻找新的“压强原则”导入时期
收购莱尔德后,2014-2015年公司压强系数呈现上行趋势,如果公司要顺利跨过“工程师红利陷阱”,直接进入“科技红利”阶段,需要寻找新的“压强原则”导入时期。
2015年以来公司围绕射频技术核心积极对外延展扩张:
公司收购了深圳亚力盛连接器剩余80%股权,使其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拓展了测试类连接器、汽车连接器等产品。
公司投资深圳艾利门特科技33%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布局金属陶瓷粉末注射成形领域,开发新兴的金属陶瓷材料的MIM制品,比如钨合金、钛合金、铝合金、陶瓷氧化锆等产品技术和市场。
公司控股了上海信维蓝沛,占其51%股权,涉及无线充电、超小型化的贴片式NFC天线、LTCC 加工技术及用于替代传统铁氧体的非晶和纳米晶磁性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2015年公司共申请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44项;共获得专利授权56项。截至到2015年,公司共申请专利191项。
扣除13-14年奇异点因素,公司压强系数逐步提高,这主要来自于公司15年以来持续的收购,布局新技术和新产品。我们认为17-18年,公司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科技红利“压强原则”导入期。
2016年以来,公司聚焦射频技术为核心,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布局高性能射频连接器及为解决整机EMC/EMI的精密五金部件、LDS产品、音频产品及音/射频模组等,其中新材料天线零部件如NFC、无线充电、无线支付模组等新品已批量交货。
未来看点总结:
积极外延,提升压强系数。先后增资控股新材料供应商上海光线新材料(原信维蓝沛)、将连接器企业亚力盛纳入全资子公司、成为掌握MIM技术的艾利门特第一大股东、斥资3亿元加大声学投资,保持主业动力的同时扩展无线充电、NFC移动支付、声学业务以及连接器等多方面业务。相同客户的单体价值提升,将有效提升压强系数的同时,提升公司的成长性。
核心技术衍生,打造音射频一站式解决方案供应商。声学领域新的竞争格局给了公司进入该领域的发展机会,顺应音、射频相关技术演进趋势的变化,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为客户提供射频、音频及音射频一体化的服务。伴随客户实际需求的研发投入,重点围绕着客户的变化而进行前瞻性的改变,是提升有效转换效率的关键。我们认为,这将成为公司下一个成长周期的关键节点。
产品跨界,天线业务将迎来重大变革,公司研发投入处于领先水平。2020年5G将实现全球商用,届时5G射频模块单机价值量将提升几十倍,门槛也将大幅提升(包括阵列天线与新材料的应用)。公司布局的包括滤波器、功放、开关等高端射频前端器件业务将会成为新的收入利润点。
双激励落地,夯实最根本的驱动人才。1)股权激励方案授予限制性股票2000万股。公司于2016年9月曾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于12月2日正式发布了股权激励草案,拟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2000万股,占草案公告时公司股本总额9.6亿股的2.082%。激励计划授予的激励对象总人数为241人,包括公司任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基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等。 2)员工持股计划超预期自筹6.5亿。公司于12月2日发布了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此次计划筹集资金总额上限为6.5亿元,参加本次持股计划的总人数不超过50人,其中公司董监高8人。
4.4.5长盈精密
公司是国内金属件结构商龙头,收购广东方振切入防水部件领域,带来新的增量,并开拓下游汽车电子领域拓展,而公司的核心能力在于自动化设备,除了公司自身的天机、松庆外,公司董事长近年围绕自动化平台投资的数十家自动化及相关业务公司(此次方振也是公司最初投资的项目),围绕自动化研发及客户的联动作用对加强公司在原有能力,提升压强系数将有关键性作用,而如果自动化平台成型,成为智能化平台将有利于公司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
金属机壳持续高增长,公司目前自有及外协cnc近万台,良率行业顶尖水平,作为OPPO、Vivo、华为、小米等国产主流手机厂商的重要供应商之一,尤其是在OPPO第一供应商、Vivo第二供应商,盈利能力较强, 2017 年全球金属外壳出货量有望达到15.2 亿部,渗透率达 48%;中国金属外壳出货量有望达 3 亿部,渗透率超过45%,17年OPPO、Vivo产能规划增速大幅增长,并且金属机壳单价有望提升,公司将份额、单价有望提升,“双面玻璃+金属中框”方案渗透率提高,金属中框起到手机支撑和承载的核心作用,而金属中框材质由于硬度等需求,不锈钢或钛合金等硬质金属的需求有望提升,加工时间和难度加大,价格维持稳定甚至上升,金属机壳业务保持40%左右高增长。
收购广东方振,切入防水材料,净利率水平较高,提升压强系数。LSR(液态硅胶)作为新一代防水材料,市场爆发在即。与金属嵌件和塑料复合成型的特殊能力,使液态硅胶 LSR 作为防水硅胶结构首选材料。LSR 具有众多优势和特点,包括优异的电气绝缘性能、耐老化性能,机械强度高、弹性好、成型快速方便且安全卫生、产品可延伸性强等优点,可制成不同形态、不同用途的系列化、差别化产品。LSR(液态硅胶)市场空间上百亿,从目前来看,高端手机的防水成本在50%左右,公司收购广东方振切入新兴领域,业绩弹性巨大,切入a客户供应链体系,并有望结合公司的金属结构件优势,切入国产高端客户,进一步放量。
汽车电子业务切入下一个蓝海,智能汽车是我们看好的未来五年大科技方向,公司以自身精密加工、模具以及连接器行业的技术积累,积极切入新能源汽车和汽车电子相关供应链,昆山惠禾新能源将主要集中于充电枪、充电插座、高压线束和总成的开发,而公司以三电之间连接组件为产业方向,是公司原有业务能力拓展,汽车电子产品能力及渠道是关键,从公司未来产业方向布局来看,通过积极外延优质资源,提升自身实力及客户能力,进一步提升压强系数是关键。
智能制造能力是电子白马的核心能力,中国电子白马崛起,智能制造平台公司肯定会出来,具备极高战略价值!公司自动化能力突出,公司董事长近年围绕自动化平台投资的数十家自动化及相关业务公司,在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全产业链全面布局,将是长盈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司自动化能力不仅是自身制造行业的杀手锏,提高良率达到技术水平,如果公司完成平台整合,进行自动化输出,对公司发展及平台将上一个新的台阶。2015年成立广东天机智能,业务涉足工业智能系统方案开发、设计;工业智能设备集成;机器人开发制造;工业智能设备开发制造;工业智能系统技术咨询及工程服务,研发能力突出,3D玻璃的热弯机开始送样,反映公司的产业反应能力及平台研发能力。2016 年携手量鼎资本成立 20 亿元产业并购基金,继续加大智能制造、智能装备领域的并购拓展,平台整合。,中国电子白马崛起,一定会出现智能制造平台公司,如何完成智能制造平台整合,将是长盈精密突破关键!
4.4.5 欣旺达
这是中国电子制造产业通过“弯道超车”提升行业竞争力的典型案例,我们从2012-2013年开始深度研究,2013-2015年上半年全市场首家、独家推荐。
1)2008-2010年,上市之前,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1.11%,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31.27%,期间,压强系数持续上行,从成长性看,收入增长了58.79%,净利润增长了197.96%。从受益于功能机直接为苹果3、亚马逊等高端客户供货,似的这一阶段具有科技红利得部分特征。
2)2010-2013年,上市之后,公司苹果供货资格被友商取代,重新开始进行新的工程师红利“压强原则”的导入,2012年是压强点。期间,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28.73%,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46.76%,同期压强系数保持稳定,收入增长了113.61%,净利润下滑-1.98%。这一时期,也是公司通过提升内部核心竞争力,抓住电子行业三个趋势中的“制造智能化”趋势,通过弯道超车,实现行业竞争力提升。
3)2013-2015年,公司开始进入工程师红利得释放,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46.41%,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123.70%,此期间,压强系数逐步提升,使得收入增长了193.71%,净利润增长了301.09%。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2017-2018年需要进一步有效提高压强系数
过去两年,公司打造全新的“PPS”战略,在发展壮大现有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基础上,通过内部培育投资、资本运作等多种途径,向VR、可穿戴设备、能源互联网、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检测服务等领域进行延伸和拓展。
2016年以来,公司在继续保持传统核心业务3C类锂离子电池模组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扩大动力电池与储能业务等产品的产能储备和研发投入。公司目前拥有和申报的专利共计189项,其中获得授权111项、申报专利78项。
2015年以来,公司压强系数达到阶段高点,2016年呈现下行震荡趋势,要警惕2017年压强系数震荡下行趋势的可能,未来两年公司需要进一步有效提高压强系数。
未来看点总结:
我们一直强调电池是智能硬件的瓶颈,下一阶段双电芯+快充将继续提升产业链价值。我们预计,相较于传统的单电芯电池,手机电池单价将提升3-5成,并将大幅提升BMS以及Pack公司的附加值。公司凭借自动化设备能力及生产工艺切入a客户后,有望率先取得下一阶段产品的供应资格,提高压强系数。
公司有强大的自动化研发团队,也是公司切入a客户后在品种和份额持续提升的关键!自动化产线使用的设备大部分是自主研发的,在传动、控制、光学、测量等方面均有很强的实力,可实现3C类、动力类、储能类电池的生产及其他部分设备零部件的生产。现已有通过自动化设备及自动化整线的对外输出实现收益的增长。
动力电池及储能有望打开未来长期成长空间,也是公司接下来压强系数提升的关键。公司从2011年开始布局,至2015年公司已形成强大的研发团队,同时在客户资源、技术储备、生产工艺、自动化设备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公司持续增加在相关技术、人才、产能、供应链资源等方面的投入,逐步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具备稳定可靠的生产能力。公司电动汽车类动力锂电池业务瞄准国内外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客户,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合作。目前与多家汽车客户均达成战略合作。2016年下半年博罗基地多条全自动Pack产线会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电动自行车领域,公司目前已拥有众多优质客户。公司储能业务从2015年开始陆续接到项目订单,行业爆发,公司将是第一梯队受益。
4.4.6立讯精密
公司是比较典型的中国电子制造企业,几乎经历中国电子制造业各个发展阶段。
2009-2015年,处于完整的“工程师红利”阶段,期间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6.27倍,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1.13倍。
具体可以划分几个阶段:
1)2009-2011年,工程师红利,充分全球电子制造转移中国,直接受益于家电、PC等行业。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93.1%,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35.3%。期间,收入规模增长了3.37倍,净利润规模增长了2.46倍。压强系数保持线性上行趋势。
2)2011-2013,上市以来,公司处于压强原则导入时,11-12是压强点,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05%,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11%,这一阶段,收入规模增长了79.67%,净利润增长了32.12%,压强系数处于高位区间震荡。
3)2014-2015年,整体保持工程师红利,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83%,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42%。期间压强系数处于高位稳定区间,使得这一阶段,收入规模增长了120.82%,净利润增长了217.42%,充分分享“工程师红利”。这期间,公司进行并购,这是短时期提高“压强系数”的有效手段。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2017年必须持续保持高位“压强系数”
2011-2015年以来,压强系数呈现边际递减的可能趋势,这需要非常警惕,未来公司需要保持高位“压强系数”,重新上行趋势,才有可能跨越“工程师红利陷阱”,直接切入“科技红利”。
2015年以来,公司充分发挥在连接线、连接器等核心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积极衍生为零组件整体方案解决商,不断强化在PC和智能手机领域的领先优势,也不断持续在汽车电子和通信进行新产品开拓。
2015公司新申请专利225项,取得专利授权185项,截至2015年底,公司在海内外共取得各项专利700余项。
2016年以来,公司智能手机领域竞争力持续提升,初步具备成为全球领先的互联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规模化制造和模组化生产领域优势显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2016年1季度以来,公司“压强系数”呈现边际递减可能,公司2017-2018年必须保持高位“压强系数”。
未来看点总结:
核心技术延伸,无线充电是大趋势,公司提前布局,确定受益。公司判断,尽管无线充电目前还存在使用体验较差,标准不一的问题,从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判断,无线化是大的发展方向,无线充电也必然成为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公司目前是苹果手表无线充电发射端的唯一供应商以及接收端的主力供应商,在无线充电有完善的技术储备,可以提供苹果以及非苹果标准的无线充电模组/解决方案。公司无线充电得到苹果认可,彰显公司实力,无线充电行业爆发,公司确定性受益。
声学、马达、天线等新品不断,重回确定性增长轨道。公司传统业务为连接器,目前通过自研以及外延的方式,完善在3C领域的产品布局,在声学、马达、天线都已经有了产品储备,并且实现了出货。Iphone7取消3.5mm接口,采用双扬声器,声学升级成为智能机重要发展方向。公司控股苏州美特,声学实力大幅提升,未来声学方面极有可能获得大额订单。公司的天线和马达同样值得期待:公司的天线除了在3C领域应用之外,也有望切入到通讯领域;从普通马达到线性马达公司都有产品布局。公司判断在天线和马达业务很快就能释放业绩,成为公司业务的重要支撑。公司新品不断,布局完善,产品得到大客户认可,今后三年将迎来确定性增长。
除去海外的经营场地,目前公司在国内的约20个厂区的建筑面积累计相加约80万平方米,而目前公司在建的三大厂区(分别为东莞立讯厂区、苏州丰岛科技园、越南厂区)的规划建筑面积合计已超过了80万平方米,而三个厂区的建设周期最长的为3年,最短的为8个月,从这个数据对比上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再造一个立讯。
公司是行业内连接器龙头,客户资源优质,产品提前布局,通过自研及外延完善产品布局,新品(声学、天线、马达)已经得到客户认可,放量是大概率事件。
4.4.7歌尔股份
从科技红利角度看,公司经历了“工程师红利”、“工程师红利陷阱”,目前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
1)2008-2013年,公司处于“工程师红利”时期,具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程师红利”的“压强原则”,2008-2010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122.3%,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只是增长了25.47%。最明显的“压强点”是2009-2010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98.01%,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41.95%。从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看,收入增长161%,净利润增长125%。此时刻,有效研发投入的压强系数呈现线性上行趋势。
第二阶段,充分分享“工程师红利”,2011-2013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0.17%,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10.74%。期间,收入增长了146%,净利润增长了147%。此阶段,压强系数保持高位的稳定。
2)2013-2015年,公司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期间,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49.9%,而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却下滑,-4.29%。从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速看,收入增长35.9%,净利润却下滑-4.25%。这一阶段,压强系数呈现线性下行趋势。
3)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需要进一步保持压强系数
2015年,公司压强系数进一步下滑到公司上市以来底部区域。15-16年以来,公司积极转变,推进 “智能音响、智能可穿戴、智能娱乐、智能家居”四大战略方向。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电声器件领域市场领先地位,在虚拟现实、无人机、机器人等新的产业能家居”四大战略方向稳步前行。进一步巩固公司在电声器件领域市场领先地位,在虚拟现实、无人机、机器人等新的产业领域不断取得进展,成功实现了公司虚拟现实产品量产,改变以往声学技术为主的研发模式,呈现出声学技术、光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复合趋势。
报告期内,公司共申请专利1,904项,其中发明专利743项;共获得专利授权1,111项,其中发明专利179项。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共申请专利5,187项。
2016年三季度,压强系数初步呈现拐头向上趋势,这是2014年以来第二次出现,公司需要进一步持续保持目前的有效研发投入,确保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堤防2015年“压强系数”的二次拐头。
未来看点总结:
声学技术的提升空间。新机型iPhone7声学技术升级,增加防水功能以及立体声,喇叭单价合计预计提升50%左右;Lighting接口耳机上市,单价预计提升30%左右。预计明年大客户推出的新品手机中防水性能要求将持续提升,加之设计的模块化要求,产品单价将预计有望进一步提升;从新一代iPhone手机对于耳机的改动可以看到,声学元器件的重要程度,我们预计仍将在无线化、降噪和生理监测等方面持续投入研发。
新业务战略出具成形,从全球智能硬件创新来看,海外互联网巨头17年将陆续有新产品发布,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的ODM厂商与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合作是趋势,挖掘、落地需求,公司在高层、研发、生产过去三年持续投入,是目前A股市场真正受益VR产业爆发的企业:2012年开始公司便注重该领域,经过长期研发投入,已成为前几家大客户的独家供应商,也是国内客户的重要供应商。2016年开始VR放量显著,PS VR 和Oculus Rift出货拉动公司电子配件收入翻番。Sony PSVR 销量预计大超预期,公司独家供货的IHS 预计4季度预计出货可超过百万套。ODM是公司在VR领域主要研发模式,为客户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共同获取市场。包括光路的设计、眼球识别运动识别算法、可交互硬件软件的开发等均是公司研发聚焦的领域。AR方面,公司已经与大学研究院所开展合作,把光场设计、算法设计等领域的一流理论研究投入实践,目前亦是业内投入最大的公司之一。我们预计,明年VR业务将实现翻番以上的增长,同时预计其收入占比将超过3成。AI大趋势下,声学智能化升级,包括微软、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AI巨头均为公司的客户,预计公司有望把握下游客户进军AI相关高端智能音响成品和模组业务的机会。
深挖MEMS制造能力。公司切入点是MEMS麦克风+压力传感器,再拓展到环境传感器以及其它细分领域。传感器领域是公司优势方向,但细分领域较多,未来不排除利用外延的方式跨越式发展;方向包括工业、医疗、汽车类等。
4.4.8环旭电子
公司台资电子企业典型代表:
1)2008-2010年,上市之前,相比较2008年在大陆的高投入扩张,有效研发投入下滑-30.8%,有效研发投入产值下滑-27.05%。期间,收入下滑-4.35%,净利润增长了16.86倍。而这一时期,公司压强系数线性上行趋势,这使得公司充分分享了中国大陆“工程师红利”。
2)2011-2013年,随着上市,公司募投释放。这是公司“工程师红利”释放时期。具体分析看,2011年上市后,压强系数仍保持着上市之前的线性上行趋势,这也是公司压强原则导入时期,2012年,公司有效研发投入增长了27.12%,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了12.28%。这一阶段收入增长了12.31%,净利润增长了24.89%。
但是整体看,2011-2015年,公司处于“工程师红利陷阱”,期间,有效研发投入下滑-33.19%,有效研发投入产值下滑-53.76%。募投产能释放之后,2012年至今,压强系数呈现明显下行。
3)公司上市之后,特别是12年之后,压强系数持续下行,使得公司工程师红利“压强原则”并没有持续的导入时期。直到2015年,募投项目第三年完全释放,15年才开始进入小周期的工程师红利释放,这一时期,有效研发投入增长53.55%,有效研发投入产值增长55.09%,结合压强系数,公司确出现收入增长,利润下滑的背离,这最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压强系数持续单边下行。
4)公司目前正处于转向“科技红利”的关键时期:2017年必须快速提高“压强系数”量级别
公司压强系数和相近类型的立讯精密比较,差距一个量级别,即使公司压强系数恢复历史以来高位,仍远远低于立讯精密。公司上市以来,持续强化在微小化系统模组的核心竞争力。要快速提高压强系数,必须采取科技红利的“压强原则”。
2016年1季度以来,公司压强系数逐步恢复提高,距离12年最好仍有提高的空间,但是公司如果要快速提高压强系数,强化竞争优势,不仅仅需要努力扩展微小化产品及整合产品的应用市场,更需要借助中国资本市场魅力,善用外延式的扩张。
未来看点总结:
SIP系统模组业务保持优势,市场前景广阔。电子产品轻薄短小是趋势,特别是在竞争加剧的现阶段,SIP模块化趋势将成为关键方向。公司在SIP产品上已经耕耘多年,具备成熟的技术、丰富的量产及供应链管理经验,拥有稳定的生产及经营团队,并可利用本身的技术能力与日月光的封装测试能力对客户提供最佳的整合方案。目前技术全球领先,是A公司iPhone和AppleWatch等产品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将在SIP系统模组领域,发挥压强原则,获取足够的业绩弹性。
汽车电子将成为新增驱动力。目前汽车营收比重低于10%,目标收入占比达到15-20%产品主要为控制板,包括LED车灯、雨刷、引擎的控制稳压器等,已切入国内合资零配件大厂;在传统汽车产品基础上,积极向车用资讯平台发展,预计2018年之前贡献收入。
做为全台资企业,有望通过外延方式快速提升压强系数。背靠日月光,有望受益半导体产能转移大趋势,通过外延的方式获得快速增长的可能;加之本身就是台资企业,未来的整合与融合不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这将是公司相较于其他大陆公司的一大竞争优势。
注1:本文中相关专有名词主要是我们通过对行业、公司的科技行为、经验活动等充分理解下进行的自定义计算。